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的卡线器动态受力模拟试验平台日前搭建完成。应用该平台开展力学试验并进行试验分析,对卡线器力学仿真模型的优化、后续卡线器的优化设计工作和现场施工工艺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据介绍,卡线器在进行紧线、长时间临锚时,导线断股现象偶有发生,严重时可能发生断线。目前,国内外对卡线器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尤其是试验研究以卡线器型式试验验证为主,缺少卡线器与导线装配后的整体动态试验过程。为提升试验边界条件的合理性,中国电科院依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项目“输电线路张力架线关键工器具性能提升技术研究",开展了模拟施工现场卡线器动态受力的试验平台设计和搭建工作。
卡线器动态受力模拟试验门架由直径89毫米、厚度6毫米的Q345材质钢管焊接成的长方体标准节组装而成,截面为边长900毫米的正方形。该门架采用四角拉线锚固,以及电动紧线机配合动滑轮设计加载装置,使加载紧线张力可达18吨。中国电科院应用该平台完成了SK-L-35和SK-L-85两种型号铝合金导线卡线器在临锚、紧线、受冲击三种载荷工况下的受力全过程动态试验。经试验验证,平台可模拟0~17吨紧线张力加载过程和受12吨载荷冲击过程,采集到卡线器关键部件的力值数据和JL/G3A-1000/45型号的卡线器钳口部位导线股线动态力值数据。
一.设计用途(SHHZCT-1000电压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仪耐用,质量可靠)
设计用于对保护类、计量类CT/PT进行自动测试,适用于实验室也适用于现场检测。
二.参考标准
GB 1207-2006、GB 1208-2006
三.主要特征(SHHZCT-1000电压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仪耐用,质量可靠)
• 支持检测CT和PT
• 满足 GB1207、GB1208等规程要求.
• 无需外接其它辅助设备,单机即可完成所有检测项目,一次测试同时完成励磁、变比极性试验。
• 自带微型快速打印机、可直接现场打印测试结果.
• 操作简便,带有智能提示,使用户更易上手操作。.
• 大屏幕液晶,图形化显示接口.
• 按规程自动给出CT/PT(励磁)拐点值.
• 自动给出5%和10%误差曲线.
• 可保存3000组测试资料,掉电后不丢失.
• 支持U盘转存资料,可以通过标准的PC进行读取,并生成WORD报告.
• 小巧轻便≤22Kg,非常利于现场测试.
四.主要测试功能:(见表1)(SHHZCT-1000电压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仪耐用,质量可靠)
CT(保护类、计量类) | PT |
• 伏安特性(励磁特性)曲线 | • 伏安特性(励磁特性)曲线 |
• 自动给出拐点值 | • 自动给出拐点值 |
• 自动给出5%和10%的误差曲线 | • 变比测量 |
• 变比测量 | • 极性判断 |
• 比差测量 | • 比差测量 |
• 相位(角差)测量 | • 相位(角差)测量 |
• 极性判断 | • 交流耐压测试 |
• 一次通流测试 | • 二次负荷测试 |
• 交流耐压测试 | • 二次绕组测试 |
• 二次负荷测试 | |
•二次绕组测试 | |
•综合测试,一次测试同时完成励磁、变比极性 |
表1
五. 测试仪主要技术参数: (见表2)(SHHZCT-1000电压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仪耐用,质量可靠)
项 目 | 参 数 | |
工作电源 | AC220V±10% 、50Hz | |
设备输出 | 0~2500V 5KVA 大设置值20A | |
大电流输出 | 0~600A | |
励磁精度 | ≤0.5%(0.2%*读数+0.3%*量程) | |
二次绕组 电阻测量 | 范围 | 0.1~300Ω |
精度 | ≤1.0%(0.4%*读数+0.6%*量程) | |
二次实际 负荷测量 | 范围 | 5~500VA |
精度 | ≤0.5%(0.2%*读数+0.3%*量程)±0.1VA | |
相位测量 (角差) | 精度 | 4min |
分辨率 | 0.1min | |
CT 变比测量 | 范围 | ≤25000A/5A(5000A/1A) |
精度 | ≤0.5%(0.2%*读数+0.3%*量程) | |
PT 变比测量 | 范围 | ≤500KV |
精度 | ≤0.5%(0.2%*读数+0.3%*量程) | |
工作环境 | 温度:-10℃ ~ 40℃,湿度:≤90%,海拔高度:≤1000m | |
尺寸、重量 | 尺寸:410mm × 260mm × 340mm , 重量:≤22Kg |
表2
5.1.工作条件要求
输入电压 220Vac±10%、额定频率 50Hz;
测试仪应该由带有保护接地的电源插座供电。如果保护地的连接有问题,或者电源没有对地的隔离连接,仍然可以使用测试仪,但是我们不保证安全;
参数对应的环境温度是23℃±5℃;
保证值在出厂校验后一年内有效。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充裕稳定的能源需求愈加迫切,要加快推动超大城市构建‘以电为中心、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在2月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六届成都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四大结构"优化调整界别协商会上,市政协委员、国家电网成都供电公司党委书记罗亮结合自身履职调研情况,就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出建议。
罗亮介绍,当前成都电力供给匹配超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内生动力尚未全部建立,亟需以超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带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进一步强化能源保供物质本底。成都电网存在超大城市电源“空心化"问题突出,电网互联互济、跨区支援能力不足,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灵活调节电源具有发展潜力但落地应用不足等短板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解决。
针对以上问题,罗亮建议加快推动超大城市电力供给能力提升。加快彭州、简阳燃机及大邑、崇州抽蓄等电源项目落地。升级重构省内“西电东送"电网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川渝特高压交流网架,加快启动攀西特高压预可研等前期工作,促进甘孜、阿坝、攀西三大清洁能源送端新能源开发送出,有力保障成都负荷中心用能需求。强化跨区协同形成互济备份,在国家层面争取纳规实施陇电入川、加快推进疆电入川,进一步提升成都超大受端电网多元化、多方向互联互济能力。
“同时,我建议加快推动超大城市现代1流电网建设。重点实施立体枢纽坚强主网建设,将500千伏‘立体双环’建设任务纳入‘成德眉资同城化’协调机制,加强成德眉资政府、电网和电源企业间协作。加快落地‘三个示范区’,推动超大城市现代1流配电网建设,有效激发各区县内生动力,实现成都全域配电网发展更快更优。"
上海华住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